您的位置:首页 >> 房产

粮油价格上涨意料之中 “拐点”预测缺乏数据支持_职场白领

来源:武汉新闻网  日期:2024-06-11  阅读:

<b>   【世界经理人编者按】</b>

权威人士认为,粮食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11月农产品物价上涨幅度可能低于10月,因为此次价格上涨主要是市场因素决定的,而市场因素也会平抑农产品价格的过快增长

国内新近一轮农产品价格上涨,似乎让人措手不及。各地涨价信息一时扑面而来,但权威的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的数据分析,有关农产品价格上涨对整个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影响,要等待11月中旬统计局的数字分析出来后才能明了。

《财经时报》采访权威人士获知,“10月中旬以来粮油价格的上涨,只是此前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延续,无非近期表现得更突出一些。整个农产品市场以及粮食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事实上,11月的农产品物价上涨幅度有可能低于10月”。

“温和上涨”

这次农产品价格上涨引起社会关注并非偶然。此前两个月的市场态势已经有所预演,当时甚至有观点预测“2004年或2005年的粮食价格拐点即将到来”。

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9月17日公布的8月调查结果中说,8月粮、棉、油、蔬菜水果,主要畜产品和水产品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均不同程度上涨,这是农产品价格6年以来的首次普遍上涨;意味着长期困扰农民的农产品低价格徘徊的局面出现转机。

《财经时报》近日了解到,统计局农调总队的最新相关农产品价格数据分析已经出笼,但目前还处于为期7天的保密期,尚未向社会公布。记者从其他权威部门提供的信息中,已经感受到此次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变化程度。

以国家发改委价格检测中心10月20日以前公布的各地统计数据为例,河南、河北、四川等地的粮油价格,以及包括蔬菜、肉类的部分农副产品价格基本处于上升态势。比如,河南驻马店市粮油市场的芝麻,由10月初的9元/公斤涨至15日的14元/公斤,涨幅达56%;小磨香油价格也涨了86%,达26元/公斤;花生油、豆油、面粉、玉米、猪肉等比此前涨了10%以上。中华粮网提供的数据显示,各地市场粮油批发、收购价格也都在上涨。

有数据显示,10月16~19日,中国主产区小麦价格突然强劲上涨,平均涨幅每吨40~80元,其中小麦大省河南由每吨1020~1120元涨至1090~1120元,甚至更高;玉米价格出现反季节性上调,华北地区同比价位上涨每吨80~120元;在安徽省,油菜籽和水稻收购价格比上年同期分别上涨了20%和10%左右。

不过,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李永强向记者说, 2003年以来农产品价格是温和上涨,现在也是这个走势。

11月价格升幅料走低

一些专家和权威人士认为,11月粮油价格的增幅“或许会下降”,原因是本次价格的上涨“主要是市场因素决定的,而市场因素也会平抑农产品价格的过快增长”。《财经时报》并获知,国家发改委也在着手调研市场,研究对策。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人们物价增长过快的心理预期。

李永强向记者说,当前的部分农产品价格上涨情况,与20世纪90年代不可同日而语。当时的价格上涨是在计划经济情况下发生的,为了农村的稳定发展,政府采取了农产品提价措施;那时的价格是刚性的,一旦上涨,农产品产量就会提高。但与现在的农产品温和上涨不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今天农产品价格涨了,明天可能会跌;它完全根据市场需求,根据供给关系走。

李永强认为,这次粮油及部分农产品价格上涨,是近4年来农业战略结构调整的积极结果,也是期盼已久的事。

自2000年以来,全国粮食种植面积调减了5000万亩左右。这导致今年粮食产量减产,国家粮食库存下降,加上进口粮油价格上涨,过去比较严重的供给大于需求的状态有了一些变化。此外,国家提出农业战略结构调整,退耕还林,加大畜牧业和渔业的发展力度,2003年又推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一系列政策导致农产品价格持续下降的局面停滞下来。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分析预测处专家李科表示,从基本面讲,近几年粮食产量下降比较多,最近3~4年低于国内消费总量,而且进口又比较少,国家粮食库存量在下降,供求关系处于量变过程中,累计程度已经很深。近期,食用油的市场价格上涨幅度很大,最终推动国内大豆、豆油价格涨价,和养殖饲料业的生产涨价,带动玉米等粮食上涨。

青马工作室粮油专家马明超表示,大豆短缺、小麦减产、心理因素,是导致近期粮油等农副产品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以大豆油为例,由于国家出台相关转基因食品规定,导致国外的大豆有一个半月的进口空挡期,而这些大豆进口的减少,至少会导致大豆油减少54万吨。

“拐点”辨析

李永强指出,有人提出2004年年底或2005、2006年中国的粮食供求总量将出现“拐点”。作为对未来的一种预测,现在还无法验证。因为未来供给形势会变化,比如农产品价格的温和上涨,会导致供给的增加。预测需要有数据进一步支持。

李科则认为,尽管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官员到企业都存在国家粮食供求总量可能出现“拐点”大判断,但目前粮食库存还是很大的,完全能够满足量的需求,“拐点”还没有出现;现在的“虚热”可能是一种盲从。如果2004年秋夏粮食产量低于消费量,库存进一步减少,那么供低于求的形势肯定会明朗。而这一段时间的粮价上涨肯定还会得到平抑。

日前举办的第四届中国粮食市场化论坛上,粮食专家、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总经理李经谋说,中国粮食产量在1998年达到51229.5万吨的历史最高水平后,已经出现了阶段性供过于求的局面,而新的短缺期可能很快到来,2005年前后可能会出现“拐点”;如果遇到突发事件,也有可能提前到来。

国家粮食局专家顾问李思恒从国际粮食市场的供求变化对国内市场提出分析。他认为,2002-2003年,全球三种谷物(小麦、粗粮、稻谷)总产量预计为20.31亿吨,比上年度减产6330万吨,这导致1996-1997年后连续第6年递减,粮食价格也出现了7年来的最大波动。

据国家发改委10月20日公布的数字,今年中国主要油料品种播种面积继续扩大,产量增加。其中油菜籽种植1.15亿亩,比上年增长7%;花生种植7700多万亩,比上年增长5%。这似乎说明,即使目前上涨幅度最大的是食用油,也存在相当的价格下降的可能性。整个粮食、农产品价格的供求关系到底如何,可能如10月26日天则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论坛的专家所讲的那样,要“继续观察和加强研究”。

----------------------------------

新闻纵深:中国粮油市价上涨背后的全球理由

国际先驱导报

不论是否巧合,同期世界农产品价格也不约而同地呈现涨势:美国小麦大盘延续飙升行情,cbot(芝加哥期货交易所)12月尾盘创下新高;cbot糙米大盘急剧上扬;印度大豆收成看好,豆粕价格却预计进一步

上涨;亚洲饲料小麦供应紧张,加工厂忧心忡忡;泰国玉米供应降低,价格上涨。

道-琼斯通讯社10月23日报道《谷物期货因中国需求上升和美元疲软而飙升》,而美国农业部22日宣布,每日销往中国的大豆达45.4万吨,较去年增加一倍,该消息引发的投机性买盘在当日谷物交易市场随处可见。《华尔街日报》同日还载文认为,中国石油需求增长推高了全球石油价格。9月份,中国原油进口较上年同期增长60%,1至9月原油进口较上年同期增长30%。24日,该报再以《中国胃口惊人,国际原材料供应吃紧》为题,称中国在原材料方面的胃口大得惊人,给国际原材料供应链带来沉重压力。

这些数据和报道可能产生一个简单逻辑:中国需求增长因素导致世界初级产品在全球市场范围内价格大涨,结果中国消费品物价也被迫抬升。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物价上涨离通货膨胀可能很远,也可能仅是一步之遥

国际先驱导报/文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 张运成

要分析近期中国粮油价格上涨的原因,除了从国内自然灾害影响收成、以政策提高农民收入等国内因素来探讨外,还要从全球物价变动这个大环境里寻找答案。尤其在全球主要商品特别是原料价格出现明显反弹的情况下,物价上涨已成为一个关键指标,我们可以借它解读目前全球经济的复苏态势。

“中国价格将变成全球价格”

价格升降反映经济阴晴迅速且直接,但其背后却隐藏着复杂的市场、预期和政策等因素。

首要的趋势是,未来全球经济前景乐观使价格提升的基本面得到加强。据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3.2%,明年可达4.1%。特别是美国经济日显强劲:今年以来公司利润开始稳定增长,企业投资在第2季度强劲增长7.5%,成为经济复苏最明显的标志;预计第3季度gdp增长将达6%—7%。而此次发达国家带动的全球价格上涨,是从上半年供给面拉动到需求型拉动的逐步过渡,它不仅直接驱动经济复苏,而且间接证明了这一向好趋势。

传统理论认为,只有需求拉动的价格上扬转强,才真正意味着全球工业生产跨入复苏。上述情况在下半年获得改观,需求拉动的迹象日益明显,其中中国因素引人注目。据《华尔街日报》报道,随着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在原材料方面的需求量惊人,特别是中国汽车和建筑行业迅猛发展带动了国际金属贸易的增长,多种自然资源和金属价格已经开始上涨。据该报列举的数字:用来提炼铝和镍的氧化铝价格在过去1年半里增长了1倍;制造空调所需的碎铜在今年前8个月的进口增长了40%;棉花进口量今年前9个月较去年同期增长了近6倍;用于家具生产的木材进口大增,中国已经取代日本,成为西伯利亚木材的最大买家,消费了该地区80%的木材出口。此外,中国从对原油、黄金、钻石、铂和聚乙烯的工业需求到对大豆、苹果、牛肉和马铃薯的消费需求也日益增长。一些国际经济组织就此指出,中国对原材料和物料的需求已经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一个关键因素。

摩根士丹利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罗奇更由此认为,即使美国厂商受中国产品冲击有限,但中国制造商正迅速向处于生产链顶端的半导体、电信设备和数字产品产业移动,其势力一旦壮大,全球厂商在订价方面的优势将遭到削弱。换而言之,“中国的价格将变成全球的价格”。

治理通缩,斟酌提价幅度

全球物价上涨还与各国治理通缩的政策结果紧密相关。有经济学家和业内人士认为,各国担心通货膨胀的忧虑已经受到削弱,一种心态,即涨点价有益于全球经济良性发展的预期,正悄悄地在经济界乃至决策层蔓延。在政策层面,当美联储公布个人消费开支核心价格指数今年1至6月物价上涨了1.3%时,有些联储官员对此公开表示欢迎,认为如果该比率降至1%以下将是“很不好”的现象——他们对物价上涨不加掩饰地表现出欢迎态度。

而欧洲央行也改变了策略,对物价上涨率也有了一个明确下限,即设定的通胀率目标为接近2%。市场从中解读出,这和过去提倡的低于2%的意义不同。与过去物价不应该上涨的政策相反,欧洲央行从抑制通缩的角度出发,非常清楚地表明物价稳定的意义就是物价不下降。

最值得关注的是,随着美元进入中国的速度不断增长,由人民币升值预期导入的国内物价上升正在中国出现。官方的解读市场因素主导此次价格调整。此外,一些政策因素如出口退税率的重大调整,中国企业因应变化开始考虑和实施提价。过去的经验表明,物价上升离通货膨胀可能很远,也可能只有一步只遥。而对中国老百姓而言,所关注的是这次价格上涨是正常的、控制得住的物价上升还是像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样的通货膨胀。而一旦发生通货膨胀,政府调控的难度比以前更巨大。

美元贬值推高全球物价

此外,目前全球经济已具备了传统经济学所判定的物价上涨两前提。一方面,伴随货币贬值而来的必然是物价上涨。在此次全球汇率之战中,美元贬值影响最大,不仅贬幅大、持续时间长,而且在美国政府坐视不管的背景下仍有较大贬值空间。简单地讲,这也即意味着未来全球物价还要涨。实际上,美国经济领域中的价格上涨不少正是由美元汇率持续走贬直接造成的。例如,前述国际金属价格指数上涨12%,但若以欧元计价,其价格指数反而是下跌8%。

另一方面,全球低利率环境已经形成,结果造成大量资金四处流动,而大规模资金流动势将引发价格上涨。目前,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央行每月买入大约210亿美元,以保持本币不升值。央行在买入美元的同时,实际上也就卖出了各自本币,从而会增加货币供应,为其经济发展注入流动资金。古典经济学理论警告说,如此大规模注入流动资金的做法会引发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的风险,这正是格林斯潘“警告”中国少干预汇市的原因所在。

不管格老的用意何在,从长远看,价格上涨所带来的不确定性确实是中国经济正面临的风险之一,对处于经济结构调整期的中国而言,真正考验中国经济抗打击能力的进程也许才刚刚开始。

因此,用全球眼光来看中国国内物价上涨才能更全面地把握事件的本质,全球能源、原料价格上涨必定影响国内商品价格;但毕竟中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的比重还很小,并不足以扭动全球物价大势,唯心地将中国因素夸大为全球物价变动的主因还显牵强。

作者:定军

来源:财经时报

 

干细胞改善和预防免疫系统衰退北京做干细胞的公司宫颈癌的病因有哪些
友情链接

肿瘤怎么治疗最好中国批准的干细胞医院打一针干细胞多少钱干细胞治疗干细胞移植中国批准的干细胞医院